艺术与建筑

永恒的愿景

抓住永恒的艺术追求。

抓住永恒之物的本质是艺术和建筑的核心。它是所有创作灵感的根源,是历史上艺术家和建筑师的毕生追求。说到底,它是美本身的巅峰。正如哲学家 Amit Ray 所说:“美是时间消失的那刻,美在永恒出现的地方。”

一个新时代

有人说,艺术家的作用是反映他们的时代。但艺术家真正追求的是创造一些超越世俗的东西。他们的创作不是一时之念,他们对人类和文化的印记是不可磨灭的。在上个世纪之交,伟大的艺术思想从现实主义表现形式转向在抽象主义、超现实主义和立体主义等运动中探索想象力的可能性。在这些新的、以前未曾探索过的表现形式中,艺术家们可以重新探究人生重大问题的概念。超现实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艺术家萨尔瓦多·达利(Salvador Dalí),并不回避对永恒和异界观念的处理。他的梦幻般的画作《永恒的愿景》(1936 年)以无尽的、未定义的景观为特色,前景中点缀着他 1927 年的诗作《小东西》中的物件。正如芝加哥艺术学院典藏品中的描述,“……几乎没有特征的景观的荒凉,使构图具有压倒性的无限感。”

从 Dalí 图像中永恒的想象,我们再来欣赏 Mark Rothko 将这一概念转化为感觉的超凡能力。站在这位美国抽象艺术家的画作前,就像把自己交给了时间和空间。作品刻意吞噬的、超大的比例,配上丰富而深邃的色彩,不禁让人惊叹它们竟然只是由画布、画框和颜料构成。Rothko 希望他的观众感觉自己就在画中,把他们带到另一个境界,一个另类的现实平面。“它们必须首先在近距离的情况下体验,这样第一体验就是在画面中。”他说,“大型画作就像戏剧,人们直接参与其中。”

无题,1967 年, Mark Rothko。 摄影:Lynton Gardiner. © 2020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/Art Resource/Scala, 佛罗伦萨。 © 1998 Kate Rothko Prizel & Christopher Rothko, 2020, ProLitteris, 苏黎世。
融为一体,无穷无尽
The Infinite Crystal Universe, 2018, ©teamLab

Rothko 与他的观众直接互动,意在让他们感觉自己置身于画中,这可以被看作是 Yayoi Kusama 催眠作品的先驱。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,这位日本艺术家通过重复、镜面、组合和视觉模式来营造包覆的环境。她的镜面作品“无限房间”也许是她对永恒概念痴迷的最好例子。对于该艺术家 2018 年的个展“Yayoi Kusama:无限镜屋”,Hirshhorn 副策展人 Mika Yoshitake 如此描述,“当参观者欣赏展览时,他们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作品本身的一部分,颠覆他们对自主性、时间和空间的成见。”令人神魂颠倒、身临其境的空间营造出一种永无止境的幻觉,耀眼的光与美无边无际。

艺术团体 TeamLab 是当今现代艺术中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的前沿,它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。这个创意集体通过顶尖的技术和跨学科的艺术视野,探索我们和周围世界之间的关系。正如他们所描述的那样,“我们探索认知的边界,并试图超越人类对世界、对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时间连续性的边界的认知。世间万物虽然脆弱却又奇迹般地存在于积年累月、没有边界的连续性上。”他们的装置作品引人入胜,色彩丰富、光线多变,充满灵魂,改变了我们对生命生生不息的理解。

打破空间界限

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永久性的概念。由物质和材料构成的结构不可能是瞬息万变的。建筑师在考虑建筑形式和功能的同时,他们同样要注重构建一个在实用性、风格和集体想象中都能持久的东西。“形生于奇……奇中生知,”Louis I. Kahn 在他的笔记和图纸中如此写道。这位建筑师定义了 20 世纪的美国现代建筑,他将坚硬厚重的材料与可巧妙漫射光线的曲面并置,给人一种无尽与空灵相融合的体验。Kahn 大胆运用几何结构与水等自然元素来提升视线,引导视线与正在消失的地平线保持一致。

已故当代建筑大师 Zaha Hadid 是一位备受瞩目的设计大师──她巧妙利用俯冲、折弯、曲线,并将线条延伸到画面之外的设计,隐喻了事物的永恒。作为建筑新视觉语言的“掌门人”,哈迪德说,“我一开始试图创造出像孤立的珠宝一样闪闪发光的建筑,现在我希望它们能够连接起来,形成一种新的景观,与当代城市及其人民的生活一起流动。”她设计的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(MICA)是她一贯风格的最新范例;拔地而起,依水而立,找不到一个拐角、直角和终点。

艺术家和设计师敢于定义那些看似无始无终的东西,而不是仅仅反映当下的时代。无论是通过梦想、色彩、概念还是规模,充满创意的人都在追求超越地域和时间的可能性,抵达永恒——不仅仅是为了他们,而是为了全人类。

Zaha Hadid 设计的 MICA。摄影 ©Virgile Simon Bertrand